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绿色建筑,洗尽铅华也从容
发布时间: 2013-04-2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倪斗:

下面让李菲给大家介绍一下从建筑设计角度需要用到哪些软件。

李菲,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际设计咨询所项目建筑师

李菲:

我们在两个项目中运用了一些软件,一个项目是长白山的威斯汀和喜来登酒店,另外一个是张家口崇礼的一个滑雪中心的山顶餐厅。长白山的酒店是后期介入进行绿色分析的,所以我大概给大家看一下我们的分析成果,这里有一个高差,然后我们通过这个软件分析一下它的高差结果。其实像气候这方面的话,主要我们是用ECOTECT来做,然后也是查了一些资料,同时也通过现有数据得出结论,还有就是把酒店的阴影做了一些分析,包括一些热能耗、酒店入口的照度分析、房间里面的可视度分析等。

还有另外一个项目就是崇礼的山顶餐厅,这个项目我们在方案初期就介入了,就是所谓的被动式建筑。这个项目当时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海拔2170米的最高点,这个地方风速特别大,可以达到20几米每秒的速度,环境非常恶劣。所以我们当时在作初始设计的时候是从两方面考虑的:一方面是太阳热辐射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减小冬季的风速。所以从太阳热辐射方面来分析,也是运用了ECOTECT软件。由于这个地方气象资料的缺失,所以通过这几个地方的比较得出它能得到最大的热辐射的一个角度。另外,因为它是在山顶的项目,所以要研究坡地建筑对于热辐射的影响,通过这些比较得出在山顶的北部是不适合做建筑的。还有就是在山地上要以阶梯式的形式组织,再有就是建筑最好是以东西向为主,这样能得到最大的热辐射。这个就是甲方在山顶上的一个观测点,然后通过数据的计算得出的风速,还有就是风的温度以及风力,然后得出冬季最大的主导风是33米每秒。我们也运用了PHOENICS这个软件,分析山顶上的温度,就是通过不同的高差标高,然后得出这个地方不同的标高之下的风速差异以及这个建筑的具体选址。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得出建筑可能是环状或者是L型的,就是因为这样的话它在冬季西北风的作用下、在这个小环境里面会有一定的遮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风速,而在夏季的时候又能够得到良好的通风。所以最后就大概有一个环状的几何方案。

樊珣,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际设计咨询所建筑研究室主任

樊珣:

目前我们获得的这些数据主要还是在方案上的做法,一个是室外环境,比如山顶餐厅的风速比较高,于是就对室外风速进行分析,判断建筑是怎样的一个形态可以保证建筑是适宜的,比如说风速在5以下比较适宜在户外活动。另一个就是室内环境,比如开窗的大小,它将来直接影响房间内部的可视度或内部的光照情况,就是这些可能将来外力面的开窗形式会有些影响,但其它方面我们目前应用得好像不是特别深入。

畅言网编辑:

大家探讨得非常踊跃,接下来大家可以谈谈对绿色建筑本身的看法。

王哲:

我觉得绿色建筑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要为了做绿色建筑而做绿色建筑。所以我觉得就要真正从低技开始做起,国家的政策也是如此,从一星级开始脚踏实地做起。另外绿色建筑的实施是一个全过程,它不仅是对建筑师的要求,过程中有许多是建筑师无法控制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王红:

今天来参加畅言网组织的这场沙龙让我收获很大,因为我们做的绿色项目不是很多,只是以前甲方要求做绿色建筑才会按照要求按部就班的设计,但是如果设计师本身想做绿色建筑的话仍然是有心无力的。去年我听了一个关于绿色建筑方面的讲座,当时觉得绿色建筑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但是随着现在国家政策对这方面的大力扶持,觉得将来一些能够和设计师的想法一致的明智开发商也会越来越将绿色建筑变成一种常态,所以也能够做越来越多的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

林朗:

其实我觉得今天大家讨论的就是业内专业人士讨论的话题,这个当然也很重要,但是我总觉得可能真正中国的建筑要是将来能做到绿色的话是要有一个全社会的共识。在全社会有了共识之后,是有可能改变设计师的一些素质。当前中国建筑师的效率很高,我们以美国十分之一的建筑师承担着他们十倍的工作量,而且是以十分之一的标准收费。那么我想如果全社会都有这个共识愿意去做这个事的时候,那么社会也会花更多的经费,我们也可能有更充裕的设计费用、设计时间、设计周期来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我想可能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一个专业人士能够单独解决的。

活动现场

畅言网编辑:

所以我们也打算把绿色建筑沙龙做成一个常态形式,今年我们希望有些机会再找一些开发商以及一些施工单位,还有一些专门做绿色建筑的评估公司,与设计师们共同讨论绿色建筑话题。

邓烨:

刚才说到开发商,我记得参加过一次很大的推介会,他们很多项目都要做绿色的内容,其实绿色建筑在开发商层面也是比较重视的,包括我们做过的项目,有条件的企业都在提及这件事。但是我觉得不论建筑是否绿色,其实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感受,是人性化的一个态度。不论是声、光、热,包括空气,其实更重要的还是人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感,其实很多是以人的舒适性为基准的,包括使用的感受,然后再基于对大地、环境的一个反馈,最终还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追求。可能一座建筑很节能、很好,但是可能很不舒适,这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